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5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林业   209篇
农学   308篇
基础科学   115篇
  211篇
综合类   1093篇
农作物   241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318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2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具有区间数的多指标决策问题,借鉴一种逼近于理想点(TOPS IS)分析方法的思想,采用区间数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对正、负关联度,利用相对隶属度方法对多方案进行排序,给出了解决区间数多指标决策问题的计算步骤.本文将整个评价方案看作一个整体来寻求正、负理想方案,该方法避免了区间数难以排序的问题,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给出实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2.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木材密度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原木无损检测,通过对原木树种断层 CT 值的统计,对 CT 设备在检测过程中的窗宽与窗位进行了设定,同时拟合出了木材 CT 值一密度值的线性方程,为原木缺陷的无损检测及木材密度的测定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3.
兴隆山马麝资源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兴隆山马麝资源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以及负增长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兴隆山林区的马麝主要生活在食物丰富、人为干扰少、避敌条件好的生境中,此种生境种群密度最高,可达42.88头/km^2,平均种群密度为23.40头/km^2;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率为24.33%;种群结构中,雌雄性比约为3:2,年龄在2~5龄间居多,仔麝平均每胎产仔数为1.14头;马麝种群呈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偷捕盗猎违法行为所致。同时,提出了几点兴隆山马麝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4.
梭梭被肉苁蓉寄生后的生理代谢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试验站肉苁蓉良种繁育基地内,选择立地条件、梭梭树龄、林分密度、林木株行距、接种肉苁蓉方式以及管理措施等基本一致的梭梭人工林为试验地,以被肉苁蓉寄生、未被肉苁蓉寄生和曾被肉苁蓉寄生但已解除寄生关系的梭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梭梭同化枝的相对含水量、束缚水/自由水、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等水分代谢和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梭梭被肉苁蓉寄生以后的生理代谢反应.结果表明:与未被肉苁蓉寄生的以及曾被肉苁蓉寄生但采收了肉苁蓉种子的梭梭比较,被肉苁蓉寄生的梭梭同化枝的相对含水量有所降低,而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有所提高;与此同时,被肉苁蓉寄生的梭梭同化枝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有所提高.三者之间的各项测定指标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梭梭被肉苁蓉寄生以后引发的一系列生理代谢反应,既是梭梭被肉苁蓉寄生以后的一种生理代谢适应,也是引起被肉苁蓉寄生的梭梭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5.
外界生态因子对油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明  刘厚培 《林业科学》1990,26(5):389-395
对21个地区58个油茶物种(或优良品种)进行了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碘值和粗蛋白质等化学品质的分析。通过选取14个不同地区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品质与19个生态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纬度成明显的正相关;种仁蛋白质含量与8、9月份的降雨量呈负相关的趋势。品质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物种之间,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果实的大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6.
根据低山丘陵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果、牧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良性的生态农业结构,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是开发低山丘陵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7.
利用来自不同地域的淡紫拟青霉的13个菌株,分别用其孢子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分散卵粒、菌丝处理分散卵粒、孢子液处理卵囊以评价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寄生性。在被试所有菌株中,同一菌株三种不同方法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相比,孢子液处理卵囊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处理。不同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有很大的差异。三种处理方法结果显示618号菌株寄生率均为最高。菌株对卵的寄生率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8.
花椒绵粉蚧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1年在花椒绵粉蚧Phenacoccus azaleae Kuwana发生严重的山西省盂县对该虫的天敌昆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发现绵粉蚧长索跳小蜂Anagyrus shoenherri (Westwood)、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宽缘金小蜂Pachyneuton sp.、长盾拟金小蜂Eunotus sp.和荆腹拟金小蜂(Gastrancistrus sp.等5种寄生性小蜂类天敌昆虫,其中绵粉蚧长索跳小蜂是优势种,它1a发生2代,成虫出现于4月和6月,对蚧虫越冬期的若虫、春天出蛰的雌性若虫、雌成虫及卵均能寄生。在花椒纯林内对产卵期的蚧虫寄生率为8.7%,在花椒与农作物混种的林地,由于经常喷洒杀虫剂,寄生率只有0.56%。根据该小蜂在白蜡绵粉蚧上的高寄生率,提出从蚧虫多年发生区采集寄生蜂,释放到新发生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
无标底招标投标制度是国际通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交易方式,是1项公认的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90.
We studied four formulae used to predict the accuracy of genomic selection prior to genotyping. The objectives of our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parameters of each formula on the values of accuracy calculated using these formulae, and to check whether the accuraci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formulae. First, we computed the marginal distribution of accuracy (by integration) for each parameter of all four formulae: heritability h2, reference population size T, number of markers M and number of effective segments in the genome Me. Then, we collected 145 accuracies and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reported in 13 publications on genomic selection (mainly in dairy cattle), and performed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bserved and predicted accuracy with effects of formulae and parameters. The variation of accuracy for different values of each parameter indicated that two parameters, T and M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and that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formulae (mean accuracies differed by up to 0.20 point). The results of our meta‐analysis showed a big formula effect on the accuracies predicted using each formula, and also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value obtained for Me calculated from N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Each formula can therefore be demonstrated to be optimal depending on the assumption used for Me. In conclusion, no rules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reliability of genomic selection using these formul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